說來慚愧,在這麼多次的拜訪之後,
我仍然沒有真正地跨上腳踏車,迎風踩踏過這段其實離家並不遠的小徑。
熱鬧嘈雜的暑假,
帶著一批批的新朋友前往賞鯨碼頭時,
一定都會經過這條小徑的入口,
總也會習慣性地望一望,
看看今天又有多少人即將穿過那對擋大車用的石柱,
徐徐上坡,
然後在一個左轉後被太平洋抱個滿懷;
彷彿光用想像的,
就會在車裡不自主地為他們高興了起來。
2005年的九月,
隨著黑潮的海廢調查活動,
我第一次遇見了這條懸掛在海崖邊上的洗石子路,
路旁開滿了澎麒菊與馬鞍藤,
草族的外側,
就是遠方翻騰出亮潔泡沫的藍色海水了。
那一天,
山邊日落前的霞光滿天裡,
月亮靜靜浮出海面,
這個地點從此在我心底有了地位。
花蓮有著很美的海,
但多數的海岸都被人工設施覆蓋了,
有著好聽名字的濱海路緊鄰著的其實是消波塊、海堤與成堆成塔的砂石,
沒有幾段能真正望見海;
所以無論是步行或跑步、騎車或開車,
海始終只是一條遙遠的窄窄藍帶。
想來是有點悲哀,
我們欣羨著電影場景裡令人驚艷的地中海沿岸,
卻難以接近身邊其實更美的花蓮海灘。
這也就是我過分頻繁地造訪這條小徑的理由。
因為這裡比海面高上幾公尺,
海水就能佔據視野裡更大的面積,
帶來更壯闊的感動。
也因為除了東堤末端的那一簇消波塊外,
往北延伸的海灘上幾乎沒有什麼人工建物,
找個缺口走下去,
幾分鐘就能真正地進入太平洋的領域。
更何況,
花點時間沿岸北行,
就能走到奇萊鼻。
這裡可以仰望那座白色的五角柱燈塔,
孤單地站在蘇澳到鵝鑾鼻間的漫長海岸線;
也可以觸摸那堵垂直拔起,
層層疊疊的墨黑沉積岩,
想像在兩座掩埋場先後興建之前,
珊瑚礁與野百合各自在水面上下繁盛的已逝畫面。
想聽海浪的時後可以來,
不想到七星潭或北濱人擠人的時候更應該要來;
想看星星的時候可以來,
算準了月出時間的時候也很適合在路邊的亭子裡等待。
一個人或幾個人,
我總心甘情願地在此地用去算不上充裕的閒暇時間。
(刊載於黑潮電子報第50期, 2008/12/31發行)
帶著一批批的新朋友前往賞鯨碼頭時,
一定都會經過這條小徑的入口,
總也會習慣性地望一望,
看看今天又有多少人即將穿過那對擋大車用的石柱,
徐徐上坡,
然後在一個左轉後被太平洋抱個滿懷;
彷彿光用想像的,
就會在車裡不自主地為他們高興了起來。
2005年的九月,
隨著黑潮的海廢調查活動,
我第一次遇見了這條懸掛在海崖邊上的洗石子路,
路旁開滿了澎麒菊與馬鞍藤,
草族的外側,
就是遠方翻騰出亮潔泡沫的藍色海水了。
那一天,
山邊日落前的霞光滿天裡,
月亮靜靜浮出海面,
這個地點從此在我心底有了地位。
花蓮有著很美的海,
但多數的海岸都被人工設施覆蓋了,
有著好聽名字的濱海路緊鄰著的其實是消波塊、海堤與成堆成塔的砂石,
沒有幾段能真正望見海;
所以無論是步行或跑步、騎車或開車,
海始終只是一條遙遠的窄窄藍帶。
想來是有點悲哀,
我們欣羨著電影場景裡令人驚艷的地中海沿岸,
卻難以接近身邊其實更美的花蓮海灘。
這也就是我過分頻繁地造訪這條小徑的理由。
因為這裡比海面高上幾公尺,
海水就能佔據視野裡更大的面積,
帶來更壯闊的感動。
也因為除了東堤末端的那一簇消波塊外,
往北延伸的海灘上幾乎沒有什麼人工建物,
找個缺口走下去,
幾分鐘就能真正地進入太平洋的領域。
更何況,
花點時間沿岸北行,
就能走到奇萊鼻。
這裡可以仰望那座白色的五角柱燈塔,
孤單地站在蘇澳到鵝鑾鼻間的漫長海岸線;
也可以觸摸那堵垂直拔起,
層層疊疊的墨黑沉積岩,
想像在兩座掩埋場先後興建之前,
珊瑚礁與野百合各自在水面上下繁盛的已逝畫面。
想聽海浪的時後可以來,
不想到七星潭或北濱人擠人的時候更應該要來;
想看星星的時候可以來,
算準了月出時間的時候也很適合在路邊的亭子裡等待。
一個人或幾個人,
我總心甘情願地在此地用去算不上充裕的閒暇時間。
(刊載於黑潮電子報第50期, 2008/12/31發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