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6

[黑潮特調] 吃到飽式的閱讀體驗:《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四月開始,
努力地保持在11點前進入寢室的習慣。
過去三年都在督促學生要好好念書的我突然醒覺到,
其實自己也是個嚴重缺乏閱讀的人;
便計畫要利用睡前的一小段時間,
重新培養和書籍的親密關係。

選擇的第一本書,
是法蘭克‧薛慶的《海》。
與熱賣十萬本後再推出新包裝的《群》相比,
這本書的頁數少了不只一些,
但在完整閱讀所需耗費的時間上,
兩部作品恐怕不相上下。
少了小說情節的帶動,
我得以用更自由的方式,
每晚一小節一小節地在鋪天蓋地的專有名詞中緩步推進;
總算在五月中旬時,
把這本書給蠶食完畢。

在偶見戲謔的筆法中,
作者把整部海洋史分成了五段,
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後天。

僅有七頁的前天也就是本書的序。
而在昨天,
我們見識了雨水是如何在原本滾燙流動的地面上逐漸匯聚成形,
地殼是如何運用密度的差異把地表區隔成了海洋與陸地,
深海中的元素與分子又是如何地排列組裝而在曖昧不明的漫長步驟中產生了生命。
生命一出現,
便攫住了所有的敘事觀點,
於是我們繼續看著它們開始有了細胞的雛形,
學會合作以架構更龐大的軀體,
形成那些曾在演化歷史中陸續旋開旋落的各式奇妙生命,
爾後來到了今天。

今天讀來更是令人震懾,
畢竟這就是和我們處在同一時空的海洋現況。
海平面如何隨著地形起伏,
微風如何掀起高牆般巨浪,
以及各式物質與生命如何不費一絲力氣地隨著洋流完成環繞地球的三度空間旅行;
當然還有經歷長時間演化而無比豐富繁雜的海洋生命,
其中關於鯨的敘述佔了頗大的比重,
包含一大段白鯨記背後的真實故事;
故事最後,
所有框架都崩毀潰散的殘酷結局裡,
似乎產生了一些看待鯨豚的新方法。

在這個部落格盛行的年代,
各種聲音都擁有自己的傳播空間。
光用美麗、強壯、神秘等虛幻的個人感受來思考未來對待鯨豚的方式,
就算能有結論也不見得能說服自己,
遑論要產生一個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共識。
因此在「捕鯨面面觀」的段落裡,
我讀到了很接近自己想法的論述,
而這個概念似乎也能擴大應用到其他生物甚至環境上;
也許少了那麼點浪漫的想像,
但在意見交流的網絡裡,
這種觀點或許更能導出一個具有可行性的未來。

明天則充滿著各種讓人振奮的想像:
無論在居住或運輸層面,
或是能源和資源的取得上,
向海發想似乎是個不錯的決定;
也許在這樣的發掘過程裡,
人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在這顆行星上的定位。
而後天的篇幅非常短,
像在烏雲開始集結後嘎然而止。
是為了給讀者一些思考空間,
還是若不就此停筆,
就得描寫出那似乎無法迴避的悲觀未來?

在龐雜的理論與知識層層覆蓋下,
這並不是本能讀得輕鬆愉快的書;
但在翻過最後一頁之前,
沿著字裡行間浮出的諸多自省,
應該能讓腦袋在過分飽脹之際仍感到些許的值得。




(刊載於黑潮電子報第45期, 2008/06/26發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