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上旬,
我飛抵了闊別多年的島嶼.
高中以前,
每年至少都要回澎湖兩次,
先是春假得去掃墓,
漫漫暑假也很適合在島上到處溜達,
東北季風大作時的團圓飯也有著令人懷念的滋味;
但在父親與祖父相繼過世的1996年之後,
究竟有沒有再回去過,
連我自己也記不太真切了.
在模糊的印象裡,
上次的造訪依稀還有一小段畫面;
我在計程車的前座,
媽和姐姐在後座,
表情僵硬的三人緊抿著嘴,
和窗外的伯父伯母堂哥堂姐們揮手,
很小心地不讓自己說出「再見」兩個字.
後來我們極少再談到回澎湖的事,
一開始是怕被勾起太多往事,
後來也許是因為太投入社團犧牲了假期,
也許是因為飛馬公的機票不斷漲價,
總之就漸漸習慣不回去了.
約莫是從來到花蓮讀書的那一年開始,
大腦皮層中對這些離島的殘存記憶,
逐漸被每年夏季都要出現的大量旅遊導覽逐步覆蓋;
而在翻閱雜誌的同時,
也得花上更多的力氣,
才能認出版面上彩度過高的相片,
其實就是曾經熟悉的那條小徑/那爿店面,
那片我們曾經一起抓螃蟹的海灘.
上個學期快結束時,
電話裡媽問我要不要抽空回澎湖一趟,
大伯的身體狀況似乎越來越差了.
想想也是時候了,
太平洋上漂流將近八年,
綠島/蘭嶼/琉球也都去過,
是該溫習一下台灣海峽的海水與陽光了.
出發前幾天,
忘記是那個頻道了,
總之是某間國中(或國小?)正在錄製廣播節目的過程,
是個空中讀書會,
這次的主題是李潼的再見天人菊.
不知道有多少人讀過這本書,
但在我那段浸泡圖書館的童年記憶裡,
這本書盤據了一塊很大的空間;
每到一個初次見面的館,
找出這本書並坐下來讀完就是首要任務.
而且不管讀過多少回,
也不管已經成長了多少年,
國中, 高中, 大學;
甚至是已經背上房貸/車貸的現在,
這本少年讀物裡的任何一個片段,
還是能夠撩起胸口裡最柔軟的那一塊,
然後在文字重建的親切場景裡,
用虛構的人物與情節引發我全身性的震動.
當時我隱約地理解到,
這趟旅程可能會擺盪起一些沉重的過去.
回來後已經將近兩個月了,
但這不到60個小時的停留期間,
以及將近700張的照片,
果然成了最難整理的資料.
但若放著不管,
雜亂的還是一樣雜亂;
即使還是無力爬梳關於家族的龐大記憶,
與大家隔空分享美到不行的菊島風光總還辦得到.
順便好好地回顧過去,
試著放下那些揮之不去的.
期待能在再見天人菊之後,
順利說聲:
再見, 天人菊.
每年至少都要回澎湖兩次,
先是春假得去掃墓,
漫漫暑假也很適合在島上到處溜達,
東北季風大作時的團圓飯也有著令人懷念的滋味;
但在父親與祖父相繼過世的1996年之後,
究竟有沒有再回去過,
連我自己也記不太真切了.
在模糊的印象裡,
上次的造訪依稀還有一小段畫面;
我在計程車的前座,
媽和姐姐在後座,
表情僵硬的三人緊抿著嘴,
和窗外的伯父伯母堂哥堂姐們揮手,
很小心地不讓自己說出「再見」兩個字.
後來我們極少再談到回澎湖的事,
一開始是怕被勾起太多往事,
後來也許是因為太投入社團犧牲了假期,
也許是因為飛馬公的機票不斷漲價,
總之就漸漸習慣不回去了.
約莫是從來到花蓮讀書的那一年開始,
大腦皮層中對這些離島的殘存記憶,
逐漸被每年夏季都要出現的大量旅遊導覽逐步覆蓋;
而在翻閱雜誌的同時,
也得花上更多的力氣,
才能認出版面上彩度過高的相片,
其實就是曾經熟悉的那條小徑/那爿店面,
那片我們曾經一起抓螃蟹的海灘.
上個學期快結束時,
電話裡媽問我要不要抽空回澎湖一趟,
大伯的身體狀況似乎越來越差了.
想想也是時候了,
太平洋上漂流將近八年,
綠島/蘭嶼/琉球也都去過,
是該溫習一下台灣海峽的海水與陽光了.
出發前幾天,
忘記是那個頻道了,
總之是某間國中(或國小?)正在錄製廣播節目的過程,
是個空中讀書會,
這次的主題是李潼的再見天人菊.
不知道有多少人讀過這本書,
但在我那段浸泡圖書館的童年記憶裡,
這本書盤據了一塊很大的空間;
每到一個初次見面的館,
找出這本書並坐下來讀完就是首要任務.
而且不管讀過多少回,
也不管已經成長了多少年,
國中, 高中, 大學;
甚至是已經背上房貸/車貸的現在,
這本少年讀物裡的任何一個片段,
還是能夠撩起胸口裡最柔軟的那一塊,
然後在文字重建的親切場景裡,
用虛構的人物與情節引發我全身性的震動.
當時我隱約地理解到,
這趟旅程可能會擺盪起一些沉重的過去.
回來後已經將近兩個月了,
但這不到60個小時的停留期間,
以及將近700張的照片,
果然成了最難整理的資料.
但若放著不管,
雜亂的還是一樣雜亂;
即使還是無力爬梳關於家族的龐大記憶,
與大家隔空分享美到不行的菊島風光總還辦得到.
順便好好地回顧過去,
試著放下那些揮之不去的.
期待能在再見天人菊之後,
順利說聲:
再見, 天人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