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5

[黑腳丫出走] 慢。遊。


2007年的春天,
我帶著許久未見的飽滿感走出了戲院。
片子本身的架構很簡單,
雖然情節有些零碎,
構圖有些刻意,
更多的時候我其實對畫面上表演太過用力的演員有些不耐煩;
但在故事走到最後幾分鐘時,
來源不明的情緒波動突然就翻湧了出來,
奔騰澎派一如片尾胡德夫穿越夜空的歌聲。
當時的我還不知道,
「練習曲」所引發的效應直到一年後的現在都還沒消退:
越來越多的人跨上了單車,
試著用較為緩慢的速度去重新認識自己所居住的街道、城鎮,甚至整座島嶼。

多年前的那幾個暑假裡,
我也靠著一部腳踏車頻繁地往返志學村與花蓮港,
出發時間通常都不會一樣;
幾次下來,
靠著緩慢的車速與偏外側的車道,
倒也收集了不少難忘的畫面。
凌晨自花蓮溪出海口向中央山脈一路延伸的天色變化;
晨光中沾滿水珠的成排韭菜花;
烈日下大片水綠稻田蒸騰出的甜香;
日落前停留在白茅花序上的遍野金黃;
入夜後鑲滿整座天空的星芒。
以及,
無論何時都在身邊流淌的風與時光。

2003年出版的《蝶道》中,
吳明益騎著他名為麥哲倫的腳踏車,
自台北永和出發,
通過北宜、蘇花來到花蓮,
沿著花東縱谷繼續南行,
經由知本轉入南橫,
一路爬升到海拔2722公尺高的啞口,
途中在大關山隧道與天池摔了兩次車;
負傷抵達台南後,
搭上客運完成最後一段路程。
讀到這裡,
不自量力的我也開始揣想騎著自行車跨越中央山脈的可能性。
在緩慢上升與下降的過程中,
沿途岩石的紋理想必更加清晰,
遇見的各色生物也能留下鮮明的痕跡。

雖也走過幾回南橫,
卻總是在趕時間的狀態下匆匆穿越,
再美的風景也只能模糊閃過;
直到2007年八月,
總算有了一次難得的體驗。
那天進入海端鄉時已下午五點,
而後一如我們所預期與擔心的,
濃霧自山谷間昇起,
滿溢到路面,
將視野包裹成一個半徑約莫三公尺的乳白色球殼。
第一次遭遇這樣的景況,
欣喜居然多於恐懼;
於是我們把車靠邊停好,
按下危險警告燈,
打開車門,
接著一先一後地走進這場濃霧之中。

下車後,
濕涼的水氣瞬間浸潤全身。
天色尚未全暗,
霧的頂端仍然透出些許稀薄的藍色。
在周遭的雜亂景物都被濃霧遮蔽不見後,
路旁每棵大樹的每叢枝條都像是主角,
隨著我步伐的前進依序在眼前淡入再淡出;
山很靜,
唯一的節奏是自己的呼吸。
當我們捨棄工具讓肉體找回原本的速度時,
那些以為已經喪失的感知能力似乎也都回來了。
這段不超過五百公尺的無聲步行,
自此成為記憶中整段南橫公路最美的風景。

厭倦了那些上天下海吃到飽的景點搜括行程後,
若能用一點速度去換取感受的深度,
也許會是旅行中最划算的交易。




(刊載於黑潮電子報第44期, 2008/05/15發行)



沒有留言: